豆子碎片由来
豆子碎片的小程序很早就注册了,刚开始做的功能就是浏览 Go Web 框架 Beego 的教程。当时,正在自学 Beego,而 Beego 的网站时常打不开,就想做一个小程序,可以浏览 Beego 内容。当时看到了 towxml 组件,正好可以实现 Markdown 转 Wxml,于是就将 Beego 的 内容文档写成 Markdown 格式,做成了小程序。小程序的项目名叫 visit,就是浏览的意思。
当时小程序还是使用的云环境,云环境免费,并提供 dev 和 pro 两个环境。将 Beego 的 Markdown 文件存在云存储中。使用云函数调用数据。在小程序端使用 towxml 解析 Markdown 数据。当时发布小程序后,还是很受欢迎的。
中间歇了一段时间,没有更新文章,也没有维护小程序,小程序日浏览人数就下降了。云环境收费后,就彻底不管了。
后来,买了一台云服务器,为了练习自己所学的 Golang 语言,就将小程序重新拾起来。新做的项目内容是浏览唐诗,使用 Gin 框架进行后端开发,小程序端的布局和现在的豆子碎片布局差不多,只有一个首页,首页包含标题、一个搜索框、几个快捷按钮。项目很快完成,将小学和初中的唐诗、宋词、古诗经都录入了数据库,维护了很长一段时间。小程序上线后,每天也有几个人访问。在录入高中的唐诗内容时,就无法坚持下去了,高中的唐诗等内容都比较长,页面排版非常不美,所以高中的内容就没有录入。小程序在展示唐诗内容时,刚开始使用 Markdown 展示。后来想添加拼音,就将 Markdown 去掉,手撸 wxml,最后,拼音也添加了,但是费了很大劲,自己不擅长前端,美工。本还计划添加录音,但实在没有素材,真正做起来,费时费力,没有精力和动力就搁置了。
今年,微信要求小程序都要备案。我有三个小程序,本想都放弃了,但后来,在工作中要用到音频格式转换,在小程序端实现操作起来是真的很方便,省时省力,不需要开电脑,也可以在任何时间操作。所以计划留下一两个吧。在备案的时候,注销了一个,剩下了两个,目前还在使用和维护,一个是豆子工具,用来制作工具,平时我也在用,一个是豆子碎片,记录技术经验和代码片段。在备案豆子碎片小程序时,小程序原名称叫找唐诗,提交备案后,微信备案客服人员说唐诗这两字不让用,让换个名称。在换名称的时候,我就在想这个小程序要不要放弃?不放弃做什么内容?已经有一个豆子工具小程序做工具了,没有必要再做一个工具类小程序吧。一直没有想好,等微信备案人员二次打电话时(真的很负责),才确定下来,做笔记类应用,记录日常开发经验和技巧以及代码片段,本想叫代码碎片,为了和豆子工具保持一致,小程序名称就叫豆子碎片。
豆子碎片项目已经开源,项目地址:https://gitee.com/littletow/visit
豆子碎片没有实名认证。豆子碎片面对的人群是有技术门槛的,且应用场景也不适合搜索,就没有做实名认证,想要查看豆子碎片,可以扫下面的小程序码: